八里,久聞其名,今天卻是我的首次探訪,那名聞已久的--十三行博物館.
我是搭捷運到關渡站,然後再轉搭紅13號公車,其實光坐車也差不多快30
分鐘,真是個遙遠的地方.很難想像如果家住八里,若在台北上班,不累壞
了,這地方挺偏遠的,要不是左岸咖啡的加持,加上十三行博物館的人文典
藏,人潮應該不太容易聚集吧?還好,我只是來玩玩的過客.
到了目的地,才發覺沒有想像中的大,周圍環境是很好,不過今天太陽熱力
四射,空曠的館外,少了綠蔭的遮覆,諾大的空間,反倒像通往館內的熱爐
大道,此時真希望,陽光可以溫柔點,微風可以挑逗點,博物館可以瞬間位
移到我眼前,讓我趕快鑽入透清涼的大廳多好.我想若換成是黃昏的時候
出現在此,心情肯定大大不同,愛美的我,應該會流連於夕陽無限的落日
美景,不捨離去,博物館也許會成為餘暉霞光的背景,吸引不了我的腳步
朝它走去,就說嘛,這就是此時彼時,全憑心情時間寫照.
十三行博物館是北臺灣唯一以考古為主題的博物館
位於八里區河海交接處
一側面臨湛藍雄偉的臺灣海峽
另一側面臨青翠秀麗的觀音山
與國家重要文化資產國定遺址 大坌坑遺址
主建築佔地約1.2公頃 館內面積約2000坪
全館藉由三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 架構成完整的概念
分別表達山與海 過去與現在的意象
並以真實透心的材質 如清水混凝土 砂岩
及老化的金屬板等 構築成完整的理念...
OK,為何叫"十三行博物館",而不是十一行或十二行呢?裏面又展示哪些歷
史文物呢?看照片吧!
話說民國44年秋天,一位空軍少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發現飛機上的羅
盤出現磁力異常的反應,少校以為他發現了鐵礦,於是偕同地質學家前來
探勘,結果發現這些鐵塊居然是史前人類所遺留下來的鐵渣,因而判定此
處為史前遺址,並依該地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館藏是距今1800年至500年前臺灣史前鐵器時代之代表文化,當時人種可
能與赫赫有名的平埔族 & 凱達格蘭族有關,出品重要文物為陶器、鐵器、
煉鐵爐、墓葬品及與外族之交易品等,其代表性文物為人面陶罐等。
我覺得典藏不算多,有些出土的陶器是真的還不錯,不過考量是陪葬物出
土品,所以就沒拍照片了.不過我還是捕捉館內外場景留個紀念,以慰我的
長途車程之苦,不夠豐富的館藏,讓我覺得小小懊惱,一個寶貴的午後,就
這樣被消耗掉了...,看過故宮,走過羅浮宮,也尋訪鶯歌陶博,穿越北美,
期盼已久的十三行啊,百聞後的一見,可讓我失望了.